鄭文鋒:目的和困惑——教育的第一性原理
鄭文鋒 電子科技大學機器感知與智能系統(tǒng)研究中心主任
我女兒跟我說,不管是學?;蛘呤悄銈兏改?,你們教育的目標明明就是為了馴化我們,讓我們像你們希望的那樣成長起來,不管你們希望的那個人多么偉大,多么成功,多么不得了,那不是我,不是我自己想成為的那個人。
我們這個對話其實進行過很多次,這個問題讓我覺得還蠻痛的,但是后來我慢慢地就放開了,我自己“作”出來了。我覺得既然她遺傳了我,好吧,讓她去作就好了。她應該會去追尋自己人生的意義的!
那么,如果你不是為了被培養(yǎng)成有用之才,你成長、受教育到底是為了什么?
我們在討論這個話題的時候,得放大一點,那就是如果你是為了個體,或者是集體的利益而教育,那么這個體系或者這個系統(tǒng)是怎么運行的?
一、教育要擁抱時代的復雜和不確定
現在這個時代很復雜,充滿不確定。復雜在科學里面是指有某種特殊規(guī)律的那個系統(tǒng)。而不確定性,其實是由某種動態(tài)系統(tǒng)過程演化過來的,它中間有確定性。
首先,受教育的主體是人,人本身就很復雜。一是人生而不同,結局也不同,但不可以預測; 二是每一個人都有一定的隨機性;三是內部穩(wěn)定性和區(qū)域不變性。關于內部穩(wěn)定性就是每一個人都會有一個成長的通道,它會有一定的特質,或者是環(huán)境或者是渠道,但是區(qū)域不變性是有意思的,就是我們總在擔心那些貧困家庭的孩子怎么去穿破這個社會階層的鐵板;
其次,教育內容有一部分是知識,知識具有脆弱性。我們經常傳遞傳播的那些東西,其實是經不起質問的。
四是人類種群的復雜性。人類之所以發(fā)展到今天,變成如此強大的種群是因為大規(guī)模協(xié)作。
二、教育的驅動力
一是強烈的動機,困惑和沖突往往會帶來非常非常強烈的動力。如果你想讓你的孩子特別棒,讓他有目標是最重要的,而那個目標應該來源于他自身的探索。
二是突破局限性。其實人類這一百年以來,變化是非常非常大的,大到你今天在跟別人說的一些詞匯,可能你根本不知道它是什么意思。
三是協(xié)作。人有社會特征,人和人之間會相互競爭、相互支持、相互愛、相互提攜、相互建立成組織,去完成群體目標,這是人類社會的一個特征之一。
三、教育的根本目標——成為一個完整意義上的人
我女兒告訴我說,她覺得受教育的最根本目的就是,有一天她能夠毫不慚愧地告訴我說,她是一個完整意義上的人。
我說的人不同于生物意義上的人,它有更高的定義。在成為人的這個路上,什么是最關鍵或者最重要的?第一個關鍵的因素是自我啟蒙,我們叫解禁,就是打破你思想的一切禁錮。
第二個是去昧,就是把那些愚昧的東西去掉,其實人類到今天,我們在傳承的經驗或者文化里,還有相當多愚昧的元素。
只有在完成了解禁和去昧的過程之后,你才可能有創(chuàng)造性。
好了,在整個過程中其實我一直在想,找到教育最本原的問題,就是怎么去重建教育的三觀。我再強調一點,就是整個成長過程打開你的思維,不管是科學的、自然的、數學的,沒有什么是不可突破的。
最后,在整個孩子的教育或者培育的過程中,有一樣東西最重要——就是自由,就是父母把他帶到這個世界上來,養(yǎng)育他就是你的責任,但是他不是你的附屬物,他是應該長了翅膀飛的那個鳥,你的責任就是,幫他培育出翅膀讓他飛!